|
高位池南美白對蝦與暗紋東方魨混養技術為不斷探索魚蝦混養新技術與篩選最佳的混養魚類品種,繼2003年我們在本省文昌龍樓耶灣海水養殖場成功地進行高位池南美白對蝦與鯔魚混養試驗后,我們于2004年5月至12月在文昌翁田東海海水養殖場又進行高位池南美白對蝦與暗紋東方魨(以下簡稱河豚)混養技術研究,經過143天的精心飼養管理,其結果均實現預期的指標,現將混養技術研究情況介紹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2.水源與水質 水源來自砂濾井提抽(不受退潮影響),周邊無污染,水質清爽,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pH8.0~8.7、鹽度30~34。 3.增氧設備 共安裝10臺增氧機,其中水車式增氧機6臺(兩、四輪式各3臺),潛水式增氧機4臺。 (二)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2.肥水 7月5日開始向池塘施肥培養基礎餌料生物,使池水呈黃綠色或黃褐色(池水透明度20~25厘米)。 3.投放蝦苗與河豚苗標粗 7月15日自本省萬寧市某對蝦育苗場購進規格為0.8~1.0厘米、鹽度為22的南美白對蝦苗55萬尾,于當天傍晚投放試驗池(此前蝦苗經PCR病毒檢測為陰性)。 該試驗所需的河豚苗于7月5日自本省某魚蝦育苗場購進,規格為2.5~3.0厘米,數量1.3萬尾。河豚苗的標粗是放在小蓄水池里進行飼養,飼料投喂以人工配合飼料的鰻、甲魚料為主,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經50天的飼養標粗,河豚苗平均規格8厘米,成活率為85%,于8月25日放入試驗池與南美白對蝦混養,混養密度為1000尾/畝。 (三)飼養管理 飼養前期(未混養河豚之前)白天輪流啟動蝦池對角的3臺水車式增氧機(兩輪式兩臺、四輪式一臺或兩輪式一臺、四輪式兩臺),夜間全部啟動6臺水車式增氧機,中后期全天啟動10臺增氧機,使養殖期間蝦池水質理化因子含量指標控制在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6~8.6、透明度20~30厘米、鹽度15~28、氨氮0.5毫克/升以下、亞硝酸鹽0.1毫克/升以下、水溫25~33.5℃以內。 2.飼料投喂飼養全程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對蝦飼料為南美白對蝦料,河豚投喂鰻、甲魚料。先投喂河豚料,后投喂對蝦料(相隔約半小時)。對蝦前期日投喂3次,中后期投喂5次,河豚日投喂2次。飼料日投喂量根據池水水質和魚蝦攝食以及當日天氣等情況而靈活調整,適當增減。此外,在中后期還投喂8次鮮小雜魚(海水魚類),每次投喂量為50~80千克不等,具體做法:小雜魚一清洗一消毒(聚維酮碘溶液)一清洗一剁塊一全池均勻投喂。 飼養過程中還定期在人工配合飼料中拌入保肝護肝、膽康素等藥物(前期:蝦用多維、免疫多糖、飼用復合酶、蝦康顆粒、海藻誘食劑等;中后期:大蒜素、檸檬酸、魚肝油、蝦用多糖、免疫多糖、飼用復合酶、海藻誘食劑等)。 3.預防蝦病 堅持以防為主的原則,在整個飼養過程中根據蝦池的水質情況使用微生物制劑、中草藥,飼養全程蝦苗沒有明顯的異常情況發生。 4.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一是測記水溫、鹽度、溶解氧和pH值等并觀察水色變化,判斷水質優劣,維持正常水位;二是檢查魚蝦苗攝食、游動等情況;三是檢查增氧機的運行情況;四是檢查魚蝦是否發生病害,力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五是每隔15天隨機抽樣河豚5尾、對蝦20尾進行生物學測定,以便掌握魚蝦苗的生長速度、存活率等,為確定飼料投喂量提拱依據。 5.養殖廢水處理方法 將養殖廢水集中排放到中心處理溝,先用漂白粉等藥物進行消毒處理,經沉淀過濾然后才排出,這樣可以避免因養殖廢水直接排出對該海區以及周邊環境而造成污染。 二、試驗結果 三、小結與討論 2.河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的密度宜控制在每畝 1000尾左右,規格為7~8厘米(混養河豚時南美白對蝦規格應達7厘米),若混養密度過大,會影響對蝦生長。另據試驗觀察,如混養規格僅4~5厘米,且池水透明度又大于25厘米(指混養初期),河豚追逐捕食蝦苗的現象較為嚴重,所以河豚下塘混養的規格、池水的透明度應分別以7~8厘米、20~25厘米為佳。 3.該場淡水水源充足,根據南美白對蝦和河豚的生物學特性,飼養過程池水鹽度可控制在16~23之內,這樣有利于魚蝦的生長發育,但在起捕前一個月應將池水鹽度上調至23~28,使商品魚蝦不論是體色、肉質還是味道等都近似天然。 4.如有條件,定期在投喂河豚的飼料中拌入適量鮮小雜魚(海水魚類)肉漿,其味道很適合河豚口味,河豚攝食量增大,搶食速度加快,飼料利用率高,對河豚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 |